在電視劇裡看到預告片,直覺是一部很沉重的影片。
碰巧在請產假的時間跟圖書館借了書來看,做好心理準備,如果會嚴重影響胎教就不看。
這是一位家教老師分享她進入九個家庭的故事;
當我讀完第一個家庭後,覺得沒有想像中的可怕,於是接著讀完這整本書。
【他不過是一個嚇壞的孩子】
父親是一個傳產的總經理,對孩子的成績要求是達到PR93,母親為了這個目標,會告訴家教老師孩子可以打,就算老師不打,媽媽自己也會扇孩子耳光。
這種行為不但造成孩子對寫考卷的恐懼,本來在平常上課進度跟程度都可以跟上的情況下,面對考試,就會失常而退卻。
身為家庭主婦的母親的壓力其實也很大,小孩就是她的成就,達不到父親的標準,她也只能乾著急,採取鞭打施壓的方式,活在父親、世俗的高壓環境下...。
【他沒有家了】
這是一個相當病態的關係,真的是家庭悲劇。
陳小乖的爸爸跟媽媽沒有結婚,因為奶奶不同意,儘管媽媽懷上了陳小乖,並生下了他,依舊沒有被認同。
最後爸爸和另外一個女生結婚生了陳小乖的妹妹(同父異母)後離婚,這個妹妹同樣被陳小乖的媽媽扶養照顧。
爸爸最後又結交新女友,媽媽也交了新男友,新男友又有兩個小孩全部住在一起,陳小乖受不了,本來成績很好的他,開始一落千丈,失去家的他同時也失去他活著的意義,因為他母親跟他說:「其實當初生下你不是我的意思。」多麼傷人的一句話,這要叫陳小乖往後的日子該怎麼振作,真的很難...。
【必須過動】
這則故事在講的是,若娃她曾經有一個哥哥,但是在給保母帶的時候,不小心從陽台失足身亡,從此媽媽一蹶不振,甚至有點病態的要自己帶若娃,照顧她,但是她的方式不太正常,不讓她去幼稚園,監督並干涉若娃的交友狀況,導致若娃沒有朋友,上課偶爾的不專心被媽媽強迫診斷為過動兒,整天帶若娃去逛街買東西吃美食,延誤到家教時間也不為所動,導致若娃對成績也不上心,儘管表面上有請家教,標準也相當低,因為媽媽認為若娃有過動兒嘛!
至於若娃自己本身,她是有自己的微薄的想法,但是她想的是,媽媽需要她是過動兒(儘管她自己本身認為她沒有過動兒),需要她被媽媽照顧,不要成為一個能幹的小孩...。
【私的迷思】
巧藝其實是一位懂事的小孩,家裡不算有錢,但是因為爸媽的愛,希望給小孩最好的,所以把她送到私立學校,但是她本身對於就讀私校這件事是很不開心的,她不想穿上那格格不入的制服,假裝自己和有錢的同學是一個圈子的,當然巧藝自己也很努力,後來考上了公立的大學,減輕的家裡的負擔,算是比較暖心的故事。
【一脈不相承】
茉莉的母親叫明玉,來自台北的明玉,有一對兒女,對他們的期待是建中跟北一女,很矛盾的是,明玉對哥哥的標準比較低,對茉莉的標準比較高,低於90分,少一分打一下,卻又灌輸茉莉:「女孩子的光芒不要壓過男生、不要太驕傲、不要太強硬。」而茉莉的爸爸也是很嚴重的重男輕女,對於哥哥考上醫科,辦了20幾桌,同時茉莉考上北一女卻沒有一句稱讚的話...。
在宴會場所遇到了茉莉的小阿姨,小阿姨簡單的跟茉莉聊天,說考上北一女是茉莉媽媽的夢想,高中的時候只有考上北二女,當時讓茉莉的外公感到失望,但是卻沒有讓茉莉的媽媽重考,認為沒有人在栽培女孩子,不如就趁年輕嫁人了吧! 於是就嫁給了茉莉的爸爸。
三年後,茉莉考上了台灣最好的大學,有一位教授要栽培茉莉,邀請她去美國讀博士,結果茉莉的媽媽很反對,她說:「誰要娶一個30歲的博士當老婆。」而茉莉也很認命地跟著母親走過的路,拒絕去美國深造,就嫁人了! 嫁給了醫生,也不算不好,只是他們之間沒有愛,專心地當家庭主婦,參加那些醫生娘的聚會,生了一個女孩叫小葉,但這不是茉莉想要的生活,直到茉莉的先生家裡出了一些狀況,茉莉在討論先生家裡的兄弟姊妹應該要幫忙出錢時,先生對茉莉說:「這些錢都是我賺的,我一個月要給父母多少錢,是妳可以插嘴的嗎?」
茉莉就下定決心,她要出去工作,賺自己的錢。
接著就回到小葉身上了! 家教老師是聘請來教小葉的,充當茉莉的談心對象,有一次小葉因為考試考到前三名,爸爸很高興,還開香檳慶祝,後來才知道那次小葉是因為作弊才拿到這個成績,茉莉驚覺先生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,而她也不願意小葉走上跟她或者是明玉一樣的道路,勇敢的對抗著這樣家庭文化。
【天賦】
老師先是教了姊姊,因為成效不錯,所以再被聘請教弟弟,兩位孩子的個性跟擅長的領域不同,愛子心切的媽媽總是認為勤能補拙,姊姊練習一張考卷可以考到好成績,弟弟不行的話就寫兩張考卷,用這種高壓的方式並強迫家教老師接受這樣的教學方式,一意孤行,更是剝奪弟弟的興趣:打籃球,導致弟弟的大反彈,在這樣來回的過程中,老師自覺失去了她家教的意義,試著跟媽媽溝通,效果不彰,反而被洗臉「妳只是個局外人」;其實媽媽是很愛她的小孩,只是方式是否合適,需要被探討。
【衣櫃中的小劇場】
這一例的家教對象是一位男同志,是一個現在普遍的議題:當父母親發現自己的小孩是同志的話,會有什麼反應。
切入的角度是結束家教之後的相處,小男生戰戰兢兢地問老師,他喜歡男生這件事情,並跟老師諮詢、談心、報告近況,因為被家裡發現的關係,所以去交了一個女朋友當擋箭牌,心裡面的痛苦掙扎,到最後的分手。
在台灣,同志的議題在公投的時候被大大的拉出來討論,我覺得是一種進步,至少從「不存在的話題」、「不能被討論」的過程中,老一輩跟年輕一輩的人們有了爭執、對談的機會,這都是一種溝通。而在心理層面上需要經歷否認期、憤恨期、抑鬱期、妥協期及接受期的五個心理變化階段,不管是當事者或身邊的親友,繼續加油吧!
【怪獸都聚在一起了】
這是在講一位過度干涉、緊張孩子的母親對孩子的監控、掌控的過程,孩子的轉變。
寫作的手法切割為三方的角度:兒子的、母親的、高中老師的。
同時也有帶到小孩國小升國中,因為賀爾蒙轉變而心境上的轉變,原先一切都很美好的事情,一夕之間變成惡夢,而且小孩在那個階段正好是最想脫離父母親掌控,去親近同儕的時候,但是母親依舊用相同的手法去養育自己的小孩,而沒有顧及到不同年齡層的需求,這讓我想到之前看過的一本書「泡泡紙男孩」情況是一樣的,接著親子關係每況愈下,兒子的行為也越來越脫序,對他來講,值得回憶的只有小學的美好時光,其他都是被排擠的不堪回憶。
而母親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想要給孩子最好的保護,所有孩子之間的推擠、受傷、講髒話、和女生交往時的不堪入目的字眼等等,全都是其他人帶壞自己的小孩,她通通要隔絕掉、過濾掉,而且手段很不客氣,才會導致孩子在學校的後續發展,不管是同儕的反應,小孩自己的反彈,不應該把孩子當作物品或資產,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跟人生要過的,過度的干涉跟限制,自以為的對孩子好,往往只會造成雙方的不快與隔閡。
至於這位老師的說詞,是孩子高中了!用他的角度描寫出來的孩子的行為已經偏差,除了上述兩段都認為自己是受害者以外的第三方角度,點出孩子的行為偏差,這位老師不是沒有要協助孩子,只是孩子的行為令周遭的同學跟老師感到不舒服,更點評出,老師也是需要有自己的生活跟隱私,一個班級有多少學生,不可能只專門照顧單一學生,更不能被道德綁架,曾經這位老師也為了學生付出了很多,但換來的是自己單身沒結婚生子,爾後被家長說嘴:「妳沒有小孩,妳不懂家長的心情。」這是多麼讓人心寒的一件事。
【高材生的獨白】
這個故事來自於家教老師的好友,而不是學生。
同樣是在高壓的環境下成就出來的孩子,老師對好友說:「妳母親的教育方式很強勢,妳的成就卻如此傑出,也許高壓教育還是有成效的?」
這位好友的回覆是:「妳怎麼會誤解我目前的成就是我母親的功勞呢?假設我媽採取更柔軟、更有彈性的教育理念,我的發展很可能比現在更好。」
接下來就是敘述她們家兩姊妹怎樣被母親的高壓環境下成長、反抗的故事。
以上幾個故事主角幾乎都是母親的角度去養育小孩,有以先生為重心的媽媽,孩子的成績是為了展現自己的成就跟存在感,依附著先生而活的可憐女性,大部分都沒有工作,因為家裡有錢,然後睜開眼就是小孩小孩,失去了自己的生活,產生的一些病態的行為。
如果小孩剛好是女生,就可以看出其中的矛盾,在這個中國古代成語裡面有一句話是「女子無才便是德」,把女兒養育到高成就之後,跟她說持家最重要,這跟現代文化是有相當大的牴觸跟衝突,更是不斷的提醒重男輕女的觀念還要幾個世紀才能改變。